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07:26:03  浏览:89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

中国银行业协会


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的通知

银协发[2008]92号


各会员单位:

  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九家会员银行达成《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充分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中央决策和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信心和决心。现将《共识》印发你们,请参照实施。

  附件: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日

附件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按照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政策措施的相关要求,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开发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中国银行业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做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积极行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银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客观上决定了银行业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各行将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克时艰。

二、把握投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按照中央已确定的投资方向和领域,银行业将大力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民生业务、加大支持“三农”信贷需求、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灾区恢复重建信贷支持力度。各行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完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中央明确的重点项目、企业和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资金合理需求。

三、加强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
  各行将深入开展业务调研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困难和金融服务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尤其是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增强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各行将努力拓展思路,寻求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为个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密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各行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按照《银团贷款合作公约》的相关要求,对于大型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应当分散风险,增强收贷集约式执行,通过组建银团贷款的方式提供融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为组建银团提供“快速通道”。

五、发挥优势,主动加强沟通工作
  各行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增强互信,为市场和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及时了解项目信息情况,摸清有效需求,把握风险点,完善合作模式,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对“有压”项目做好信息通报,妥善安排善后事宜。

六、完善管理,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各行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自身发展和支持经济稳健发展的整个过程,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努力完善内控管理,不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积极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要把“三查”工作做实做细,防止资金挪用和一切不审慎行为,实现业务稳健发展。
各行坚决贯彻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政策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国务院发布)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油、 天然气、 煤炭、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都应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资源税。

第二条 纳税人根据应税产品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以下简称销售利润率), 按照下列超率累进税率计算缴纳资源税:

销售利润率为12%和12%以下的,不缴纳资源税;

销售利润率超过12%至20%的部分,按销售利润率每增加1%,税率增加0.5%累进计算;

销售利润率超过20%至25%的部分,按销售利润率每增加1%,税率增加0.6%累进计算;

销售利润率超过25%的部分,按销售利润率每增加1%,税率增加0.7%累进计算。

第三条 资源税征税范围和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确定。

第四条 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税产品的销售收入额。

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产品,视同销售,按照产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缴纳资源税。

第五条 资源税税额的计算方法是: 以产品实际销售利润率, 按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计算出适用税率,再以产品销售收入额乘适用税率,为应纳税额。

第六条 资源税采取分期预缴、 年终结算的办法。 各期都按照上期的销售利润率计算适用税率。年度终了后,按照全年实际销售利润率计算适用税率,进行结算,多退少补。

第七条 减税、免税:

一、 需要鼓励和照顾的小煤矿, 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应纳税额50%的范围内适当减税。

二、 纳税人因某种特殊情况,需要减税、免税的,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八条 资源税在企业所在地向当地税务机关缴纳。

第九条 纳税人应于经营开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第十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合并、 转业、 迁移、停业的纳税人,应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的手续,并清缴应纳的税款。

第十一条 缴纳资源税的期限, 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款数额的大小分别核定,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十二条 纳税人应当按照核定的纳税期限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第十三条 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而不按照规定申报纳税, 当地税务机关有权确定其应纳税额。

第十四条 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的财务、 会计和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纳税人必须据实报告和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或者隐瞒。

第十五条 纳税人必须依照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缴纳税款。 逾期不缴的, 除限期追缴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5‰的滞纳金。

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催缴税款无效时,可以通知其开户银行扣缴入库。

第十六条 纳税人违反本条例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税务机关可酌情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隐匿生产经营情况或申报不实的,除追缴应纳税款外,可酌情处以应纳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偷税、抗税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税务机关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纳税人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纳税, 任何人都可以检举揭发。 经税务机关查实处理后,可按规定奖励检举揭发人,并为其保密。

第十八条 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问题上发生争议时, 必须先按照税务机关的决定纳税,然后再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上级税务机关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纳税人对上级税务机关的复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九条 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第二十条 本条例自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渝府令第 122 号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12月24日市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二年一月十四日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蔬菜质量,保障蔬菜消费安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重庆市蔬菜基地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生产、经营蔬菜应做到安全、卫生,符合无公害蔬菜的要求。
本办法所称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到农药、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或其含量(残留量)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的蔬菜。
第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无公害蔬菜管理工作。
工商、卫生、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商贸流通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无公害蔬菜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蔬菜市场主办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无公害蔬菜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六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对蔬菜实行监测,并可在蔬菜市场设置无公害蔬菜检测点。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蔬菜实施监测。
经检测不符合无公害蔬菜标准的蔬菜,禁止贩运和销售。
第七条 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和蔬菜基地可以申请无公害蔬菜认证,经认证的可以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
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条件、认证程序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未经认证,不得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
第八条 蔬菜基地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蔬菜种植应当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对蔬菜基地进行环境技术条件评价,未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不得作为蔬菜基地。
第九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服务。
第十条 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包括甲胺磷、水胺硫磷、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呋喃丹(克百威)、增效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基异柳磷、喹硫磷、久效磷、磷胺、地虫磷(大风雷)、速扑杀、灭多威(万灵)、涕灭威、普特丹、杀虫脒,铁灭克、杀虫威、溃疡净及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
商品菜地实行蔬菜与其它农作物轮作的,在其它农作物生产季节也不得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第十一条 蔬菜生产者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未过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蔬菜,不得采收上市。
第十二条 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农药。
第十三条 禁止使用不符合农灌水标准的污水灌溉蔬菜基地。
第十四条 在蔬菜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过程中,禁止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催熟、防腐、增白、染色的药物或激素类物质。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在蔬菜生产中使用禁止用于蔬菜的农药、肥料或使用不符合农灌水标准的污水灌溉的,责令改正,可并处3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实行蔬菜与其它农作物轮作,在其它农作物生产季节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处3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采收使用农药未过安全间隔期的蔬菜进行销售的,处3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四)蔬菜生产者、经营者拒绝接受监测的,处20元以下罚款,强制实施监测;
(五)贩运或销售的蔬菜不符合无公害蔬菜标准的,予以没收并销毁,并可处3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六)在蔬菜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过程中,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物质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七)未经认证擅自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在市场检查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可按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无公害蔬菜管理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有权机关对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超过法定期限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