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武汉市商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3:55:49  浏览:90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商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82号)


  《武汉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5年5月15日起施行。


市长 赵宝江
1995年4月17日



武汉市商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武汉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法。关联法规:国务院行政法规库(1)条 国务院部委规章库(1)条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区临街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临街的集贸市场的主办单位、临街的建筑工地的建设单位(以下称责任单位),必须按本办法的规定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门前三包”责任制,是指由责任单位按划定的门前责任区(以下称责任区)自包门前环境卫生、自包门前绿化管理和自包门前秩序的制度。
  责任单位自包,可采取指定专人、联合聘请、委托聘请等形式,落实“门前三包”专职管理人员,并与他们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但“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责任主体不变,责任单位仍是“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责任主体。
  第四条 “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在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由街道办事处及其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市、区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监督检查。
  园林、公安、市政、工商、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管理。
  第五条 责任区范围由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划定。责任单位必须根据划定的责任区范围,与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接受街道办事处和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对“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门前三包”责任书应包括责任区范围、“门前三包”的具体要求、责任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责任单位的奖惩等主要条款。
  第六条 责任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市容环境卫生整洁
  1、逐步实行垃圾袋装化;
  2、坚持每周冲洗责任区地面,做到地上无纸屑、果皮、烟头、痰迹、污物、废弃物和积水、积雪等;
  3、本单位临街建筑物、围墙、牌匾、灯饰、橱窗等保持美观,无破损和无乱贴乱画。
(二)绿化美观
  1、门前栽植的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的管理符合绿化管理规定;
  2、门前树木无乱拴、乱挂、乱钉。
  (三)秩序良好
  1、门前车辆无乱停乱放;
  2、门前无乱堆乱放物品,无乱摆摊设点,无乱牵乱挂。
  第七条 责任单位的“门前三包”专职管理人员必须佩戴统一规定的标志,每天8时至20时坚持履行“门前三包”责任,进行清扫保洁。责任单位及其“门前三包”职管理人员有权制止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扔废弃物、乱停乱放、乱贴乱画、损坏花草树木及公共设施等违章、违法行为,并可受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法进行处罚(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都处5--50元罚款),或报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第八条 街道办事处及其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对“门前三包”责任制不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门前三包”责任制不落实或落实得不好的责任单位,应督促整改,并有权按“门前三包”责任书的处罚条款给予处罚。
  第九条 市容环境卫生监察队伍应加强对“门前三包”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在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和重点部位设监督岗,安排市容环境卫生监察人员对拒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其他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行为及时级予处理,并支持责任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市、区市容环境降生管理局可聘请市容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协助市容环境卫生监察队伍加强对“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责任单位报请处罚的违章违法行为,公安、市政、工商、无林、建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作出决定,不得拖延推诿。
  第十条 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评比制度,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每个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每月组织检查一次,街道办事处每天组织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监察队伍进行巡回检查。每次检查均应做好记录,作为评比依据。
  建立“门前三包”管理责任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单位组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不力的,由其上一级管理机关按责任制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第十一条 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成绩突出的责任单位和管理单位,由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或市、区人民政府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工作出色的“门前三包”
专职管理人员,由责任单位予以奖励。
  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或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根据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的委托给予处罚:
  (一)责任单位拒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按月处500元罚款,并责令改正;
  (二)责任单位对“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得不好的,责令限期整改;在每次检查中发现逾期不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每次处50--200元罚款。
  第十三条 不服从“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无理取闹,阻碍执行本办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关联法规:国务院行政法规库(1)条

  第十五条 市容环境卫生、园林、公安、市政、工商、建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追究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市郊区、县“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5年5月15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90年9月27日发布的《武汉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起非道路交通事故涉及的法律问题

河北贾俊清律师事务所 董振宇律师



问题;本案深静脉血栓后继治疗费计算是否合理?



基本案情:2005年10月12日18时左右,李某骑自行车于某村街道与其后刘某驾驶的无牌照摩托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李某受伤,刘某为受伤。双方均未报警。李某在事故发生后将李某送至县第二医院诊治。诊断为;耻骨联合骨折,双下肢软组织挫伤。此间医药费均系刘支付。于2005年10月18日,由双方家属达成调解协议,内容为:“刘某一次性给付李医药费1700元,此后李出现任何身体不好及病变与刘无关”。2005年11月4日. 李因左下肢肿胀再次到县第二医院治疗,经诊断怀疑深静脉血栓。2005年11月7日,李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在该院进行了局部麻醉静脉滤网置放术。术后?予链激酶等溶栓、抗凝、驱聚等治疗。2005年11月25日,经医院同意后出院。并建议“;阿司匹林肠溶片50mg,口服3/日;潘生丁片50mg;蚓激酶胶囊60wu;终生服用”。

对第二次住院发生的费用及今后的治疗费,经多次协商,刘以调解书为由拒不赔偿。李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撤销协议书,要求刘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后继治疗费等费用。

被告辩称:李未观察后车辆情况,在未做手势的情况下强行左拐,导致与我方所骑摩托车碰撞。故原告所提请求不予认可。

经审理查明:碰撞发生时原告于街右侧行驶,被告于街道中心线偏右侧行驶,碰撞前被告未鸣笛,被告前进方向与原告前进方向垂直距离约2.5米。

经原告申请,法院指定中天司法鉴定中心对原告左下肢肾静脉血栓与交通事故有无因果关系进行了鉴定。鉴定意见为“李2005年10月12日所受损伤与左下肢肾静脉血栓形成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受伤后长期卧位,肢体活动量减少及局部损伤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经审理查明: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住院19天期间医疗费31478.34元,租床费554元,交通费432元,遵医嘱今后治疗费145696.32元(按全国人口平均寿命71.8岁计算尚需28.8年,按药品价格及医嘱用量计算,金额为13.86元/日)。另自2005年11月12日至2005年12月25日,共计44天,误工费602.8元,护理费585.2元住院伙食补助费660元上述费用总计179508.66元。

法院认为:被告骑摩托车在村街道上行驶,应履行谨慎注意义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条:“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本案中街道无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原告所骑自行车属非机动车,在街道右侧行驶符合法律规定,被告在欲超越原告时,未鸣喇叭,以引起原告注意,且在街道中心线右侧行驶,从而缩短了与原告的安全距离,违反了超车的有关规定,且被告无驾驶证,由被告与原告发生交通事故后,原告受伤致耻骨骨折,不具备报案条件,而被告未受伤,具备报案条件,但未报案。故被告应对该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被告虽称原告系突然左拐才与原告相撞,但其并未提交充分证据予以证实。故对其主张不予采信。

法院认为,因果关系既包括直接因果关系,又包括间接因果关系。本案中原告因交通事故受伤致耻骨联合骨折,双下肢软组织挫伤,长期卧位肢体活动量减少是必然的。符合客观规律,而发生交通事故致原告受伤,长期卧位和肢体活动减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紧密性,长期卧位、肢体活动量减少诱发或加重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特定环境下的必然性,因此原被告间交通事故与被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间接因果关系,被告作为交通事故全部责任者应赔偿原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该交通事故只是诱因或加重因素,原告自身健康因素是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内因。因此应减轻被告的赔偿责任。原被告各自家属所签订给付赔偿金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其中“后李出现任何身体不好及病变与刘无关”内容应仅适用于已发现伤情所引起的诸如感染等可预见性症状,而原告左下肢静脉血栓这种当时不能预见的症状的责任承担不能包含其中,否则违反公平原则。因此原告之损失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经合议庭合议认为由被告承担40%为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底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1款,第19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1、被告刘某?付原告李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继续治疗费等共计人民币70103.46元。

2、驳回原告李某的其它诉讼请求。



判决后刘某不服,上诉于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作者观点

问题;本案深静脉血栓后继治疗费计算是否合理?

本人认为:本案判决被告负担28.8年的后继治疗费的计算方法缺乏法律依据,理由:

1、《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第2款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一审法院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确定。器官功能的恢复费、适当整容费、以及其它后继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带时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鉴定结论确实是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发生的医药费一并予以赔偿。”

可见后继治疗费是否支持是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其支持的条件为“确定必然发生”。依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必然性为前一现象与后一现象是内在、必然、本质的联系。本案中以平均寿命计算后继治疗费,并非必然发生。因为原告的寿命并非必然与平均寿命完全一致,实际可能大于或小于平均寿命,具有不确定性。

2、违反《民法通则》中确定的公平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解释》第21条第3款“护理期限应计算至恢复自理能力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20年”。第25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20年计算”之所以规定20年为上限,是因为“指向未来的一次性赔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期限过长难免会发生实际赔偿与生活实态不一致的情形,过分加重赔偿义务人的负担,并可能使一次性高额赔偿转化为不当得利”。

本案判决中,后继治疗费“按全国人口平均寿命71.8岁计算尚需28.8年,按药品价格及医嘱用量计算,金额为13.86元/日”的计算方法,同样会产生因为“指向未来的一次性赔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期限过长难免会发生实际赔偿与生活实态不一致的情形,过分加重赔偿义务人的负担,并可能使一次性高额赔偿转化为不当得利”的问题。对被告显示公平。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06〕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国务院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
                       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
 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
                       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
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 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 县、乐都县
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山花儿)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
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
  (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
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
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 地区、麦盖提县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  陕西省绥德县
         歌、抚顺地秧歌)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             重庆市
         (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  四川省泸县
         坛彩龙) 
108  Ⅲ—5   狮舞             河北省徐水县
         (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  山西省襄汾县
         狮子、广东醒狮)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
110  Ⅲ—7 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
         舞)
111  Ⅲ—8 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112  Ⅲ—9 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跷、苦水高高跷)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 西藏自治区
树卓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 西藏自治区
(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
山珠)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38  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139  Ⅲ—36 彝族葫芦笙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烟盒舞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诺大鼓舞 云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区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县
144  Ⅲ—41 塔吉克族鹰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
塔吉克自治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5  Ⅳ—1   昆曲 中国艺术研究院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园戏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剧 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阳腔 江西省弋阳县
150  Ⅳ—6   青阳腔 安徽省青阳县
江西省湖口县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县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

152  Ⅳ—8   新昌调腔            浙江省新昌县
153  Ⅳ—9   宁海平调            浙江省宁海县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戏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戏             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
156  Ⅳ—12 川剧              四川省
                         重庆市
157  Ⅳ—13 湘剧 湖南省衡阳市
158  Ⅳ—14 广昌孟戏 江西省广昌县
159  Ⅳ—15 正字戏 广东省陆丰市
160  Ⅳ—16 秦腔 陕西省
161  Ⅳ—17 汉调桄桄 陕西省汉中市
162  Ⅳ—18 晋剧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党梆子 山西省晋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剧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内乡县
169  Ⅳ—25 怀梆 河南省沁阳市
170  Ⅳ—26 大平调 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71  Ⅳ—27 越调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剧 中国京剧院
北京市
天津市
辽宁省
山东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剧 安徽省、黄山市
江西省婺源县
174  Ⅳ—30 汉剧 湖北省武汉市
175  Ⅳ—31 汉调二簧 陕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宁梅林戏 福建省泰宁县
177  Ⅳ—33 闽西汉剧 福建省龙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戏 湖南省岳阳市
179  Ⅳ—35 荆河戏 湖南省澧县
180  Ⅳ—36 粤剧 广东省文化厅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2  Ⅳ—38 宜黄戏 江西省宜黄县
183  Ⅳ—39 乱弹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
184  Ⅳ—40 石家庄丝弦 河北省石家庄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儿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灵丘罗罗腔 山西省灵丘县
187  Ⅳ—43 柳子戏 山东省
188  Ⅳ—44 大弦戏 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189  Ⅳ—45 闽剧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寿宁北路戏 福建省寿宁县
191  Ⅳ—47 西秦戏 广东省海丰县
192  Ⅳ—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调 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195  Ⅳ—51 评剧 天津市宝坻区
河北省滦南县
辽宁省沈阳市
196  Ⅳ—52 武安平调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剧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沪剧 上海市
199  Ⅳ—55 苏剧              江苏省苏州市
200  Ⅳ—56 扬剧 江苏省扬州市
201  Ⅳ—57 庐剧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剧 湖北省
203  Ⅳ—59 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潜江市
204  Ⅳ—60 黄梅戏 安徽省安庆市
湖北省黄梅县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陕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戏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戏 山东省枣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戏 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
209  Ⅳ—65 采茶戏 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10  Ⅳ—66 五音戏 山东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
212  Ⅳ—68 曲剧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戏 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
(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214  Ⅳ—70 秧歌戏 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215  Ⅳ—71 道情戏 山西省右玉县、临县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县
情戏、蓝关戏、陇剧) 山东省莱州市
甘肃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县、青县
217  Ⅳ—73 二人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县
河北省康保县
218  Ⅳ—74 白字戏 广东省海丰县
219  Ⅳ—75 花朝戏 广东省紫金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1  Ⅳ—77 灯戏 重庆市梁平县
(梁山灯戏、川北灯戏)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灯戏 贵州省思南县
(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云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东省临邑县
224  Ⅳ—80 藏戏 西藏自治区
(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
西宾顿、黄南藏戏)
225  Ⅳ—81 山南门巴戏 西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7  Ⅳ—83 侗戏 贵州省黎平县
228  Ⅳ—84 布依戏 贵州省册亨县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剧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连戏 安徽省祁门县
(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 湖南省溆浦县
连戏) 河南省南乐县
232  Ⅳ—88 锣鼓杂戏 山西省临猗县
233  Ⅳ—89 傩戏 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 安徽省池州市
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
陵县
贵州省德江县
234  Ⅳ—90 安顺地戏 贵州省安顺市
235  Ⅳ—91 皮影戏 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 山西省孝义市
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 辽宁省瓦房店市
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 浙江省海宁市
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湖北省潜江市
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广东省汕尾市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
平县、乾县
甘肃省环县
辽宁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戏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辽宁省锦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 湖南省邵阳县
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 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
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 海南省临高县
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 四川省
发木偶戏) 贵州省石阡县
陕西省
浙江省泰顺县

五、曲艺(共计4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37  Ⅴ—1   苏州评弹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238  Ⅴ—2   扬州评话 江苏省扬州市
239  Ⅴ—3   福州评话 福建省福州市
240  Ⅴ—4   山东大鼓 山东省
241  Ⅴ—5   西河大鼓 河北省河间市
242  Ⅴ—6   东北大鼓 辽宁省沈阳市
                        黑龙江省
243  Ⅴ—7 木板大鼓 河北省沧县
244  Ⅴ—8 乐亭大鼓 河北省乐亭县
245  Ⅴ—9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长治市
246  Ⅴ—10 京东大鼓 天津市宝坻区
247  Ⅴ—11 胶东大鼓 山东省烟台市
248  Ⅴ—12 河洛大鼓 河南省洛阳市
249  Ⅴ—13 温州鼓词 浙江省瑞安市
250  Ⅴ—14 陕北说书 陕西省延安市
251  Ⅴ—15 福州伬艺 福建省福州市
252  Ⅴ—16 南平南词 福建省南平市
253  Ⅴ—17 绍兴平湖调 浙江省绍兴市
254  Ⅴ—18 兰溪摊簧 浙江省兰溪市
255  Ⅴ—19 贤孝               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
(凉州贤孝、河州贤孝)
256  Ⅴ—20 河南坠子 河南省
257  Ⅴ—21 山东琴书 山东省
258  Ⅴ—22 锣鼓书 上海市南汇区
259  Ⅴ—23 绍兴莲花落 浙江省绍兴县
260  Ⅴ—24 兰州鼓子 甘肃省兰州市
261  Ⅴ—25 扬州清曲 江苏省扬州市
262  Ⅴ—26 锦歌 福建省漳州市
263  Ⅴ—27 常德丝弦 湖南省常德市
264  Ⅴ—28 榆林小曲 陕西省榆林市
265  Ⅴ—29 天津时调 天津市
266  Ⅴ—30 新疆曲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
治州
267  Ⅴ—31 龙舟说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268  Ⅴ—32 鼓盆歌 湖北省荆州市
269  Ⅴ—33 汉川善书 湖北省汉川市
270  Ⅴ—34 歌册 福建省东山县
(东山歌册)
271  Ⅴ—35 东北二人转 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
                        吉林省
                        黑龙江省海伦市
272  Ⅴ—36 凤阳花鼓 安徽省凤阳县
273  Ⅴ—37 答嘴鼓 福建省厦门市
274  Ⅴ—38 小热昏 浙江省杭州市
275  Ⅴ—39 山东快书 山东省
276  Ⅴ—40 乌力格尔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
沁右翼中旗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 黑龙江省
278  Ⅴ—42 赫哲族伊玛堪 黑龙江省
279  Ⅴ—43 鄂伦春族摩苏昆 黑龙江省
280  Ⅴ—44 傣族章哈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
自治州
282  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 贵州省兴义市

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83  Ⅵ—1   吴桥杂技 河北省吴桥县
284  Ⅵ—2   聊城杂技 山东省聊城市
285  Ⅵ—3   天桥中幡 北京市
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区
287  Ⅵ—5   维吾尔族达瓦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88  Ⅵ—6   宁德霍童线狮 福建省宁德市
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当武术 湖北省十堰市
291  Ⅵ—9   回族重刀武术 天津市
292  Ⅵ—10 沧州武术 河北省沧州市
293  Ⅵ—11 太极拳 河北省永年县
(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
295  Ⅵ—13 沙河藤牌阵 河北省沙河市
296  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97  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
族自治旗
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内蒙古自治区
299  Ⅵ—17 蹴鞠 山东省淄博市

七、民间美术(共计5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00  Ⅶ—1   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市
301  Ⅶ—2   武强木版年画 河北省武强县
302  Ⅶ—3   桃花坞木版年画 江苏省苏州市
303  Ⅶ—4   漳州木版年画 福建省漳州市
304  Ⅶ—5   杨家埠木版年画 山东省潍坊市
305  Ⅶ—6   高密扑灰年画 山东省高密市
306  Ⅶ—7   朱仙镇木版年画 河南省开封市
307  Ⅶ—8   滩头木版年画 湖南省隆回县
308  Ⅶ—9   佛山木版年画 广东省佛山市
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画 重庆市梁平县
310  Ⅶ—11 绵竹木版年画 四川省德阳市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